当前位置: 首页>>江理新闻>>正文
【65周年校庆巡礼】全力打好科技创新组合拳 赋能有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年10月18日 20:50  点击次数:

【编前语】金秋十月,硕果盈枝。2023年10月25日,我们即将迎来建校65周年华诞,为了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校庆氛围,充分展现学校在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成就,凝聚新征程上的奋进力量,校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65周年校庆巡礼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系列报道之【科学研究篇】


2018年以来,江西理工大学真抓实干闯新路,科技创新赋动能,在全面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中,立足稀土、钨、铜、锂等特色优势资源,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双碳”等新兴产业,发挥矿业、冶金、材料等特色学科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重大科技需求,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打造新的科技增长点,在发展中求新,在提升中求变,全方位释放科技创新新动能,形成了对区域最具贡献的特色品牌。

种好聚才梧桐树 夯实科研平台基石

育好引智聚才的“梧桐树”,筑牢核心技术攻关大平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学校统筹谋划科技研发平台,围绕稀土、钨、铜等特色方向布局建设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着力突破产业共性关键问题。

——牵头组建稀土领域唯一、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我国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解决稀土功能材料领域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心组建三年来科技创新基础日益完备:创新中心近7万平方场地投入使用,4中心11平台”相继建成;已有仪器近1000台套,总价值约2亿元;高层次领军人才不断汇聚:创新中心组建了以张洪杰院士、沈保根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已建立近20支研发团队,包含张文海院士团队、比罗乌斯院士团队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人;科技创新成果取得突破:创新中心突破了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等30余项关键技术,开发新装备、新产品、新材料20项,标准20项,申请发明专利83项(国际专利8项);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海智计划”工作站、稀土行业数字转型促进中心等多个省(区)级平台;成果孵化转化快速推进:创新中心已启动25个中试示范项目,其中9条中试线已建设完成,16条在有序推进;其中“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示范线”于 2022年8月9日正式通车,开辟了独立于常导磁浮和超导磁浮的第三条磁悬浮技术道路,填补国际空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近200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入选参加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行业影响力逐步彰显: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项目4项,其中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兴蒙”等省级科技项目10余项;创新中心与中国稀土集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兰州大学等单位合作交流100余次,共同申报了国家重大专项等。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获批组建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稀有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江西高校与稀土骨干企业共同构建资源、技术、人才、产业协同发展新生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牵头组建国家市场监督总局重点实验室(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这是国家市场监督总局首次批准的38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之一,对于我国保护和合理利用战略资源,完善稀土市场监管技术体系,构建稀土产品市场监管模式,解决产品检测与溯源关键科学问题,促进产品检验检测与评价技术进步,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及知名高校联合筹建了“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能源有序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局“清洁低碳高效氢电互补变革性能源转化利用创新技术国家能源研发中心”,自然资源部“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聚焦国家战略  承担重大任务

学校依托学科与区域优势,围绕稀土资源绿色高效采选、分离冶炼、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开发应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研究,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汪航教授、何桂春教授分别牵头承担了“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系统用高可靠性稀土永磁材料制备技术”“含锂瓷土矿低品位共伴生铷铯超常富集与高质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2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邱廷省教授、陈明教授、黄学雨教授等分别牵头承担了“中部矿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资源化利用集成示范”“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场地土壤污染控制及生态功能恢复技术”“离子型稀土产业聚集区域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3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邱廷省教授、罗仙平教授、赖朝彬教授、聂华平教授、王瑞祥教授、徐志峰教授、佟志芳教授、王观石教授等牵头承担了“微细粒锌铅及共伴生稀贵金属高效综合回收技术、装备与示范”“低能耗金属锂电解与盐湖镁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高丰度稀土元素在钢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超高纯稀土氧化物分离提纯研究”“铜再生灰多组分可控相变-梯级分离提取技术与示范”“锑精炼砷碱渣锑、砷、碱梯级分离回收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典型冶炼残渣高效回收与处置关键技术与示范”“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体结构、溶液渗流机制和高效流场调控技术”等“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罗仙平教授牵头承担了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低品位锂云母矿清洁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江西省重大专项。

——杨杰教授、丰土根教授、张思钊副教授、孙益坚副教授等牵头承担了“小运量永磁悬浮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盐穴压气蓄能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高速飞行器耐中低热流气凝胶热防护材料关键技术研究”“精准医疗PET-CT用高品质铈掺杂硅酸钇镥闪烁单晶生长”等江西省重大科技研发专项、重点研发计划。

通过重大专项任务,学校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有力提升了我校在稀土领域的特色战略优势,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稀土学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专项“离子型稀土产业集聚区域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场地土壤污染控制及生态功能修复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提升基础实力  扎牢发展根基

基础研究的数量与质量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结合“破五唯”要求,学校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改革,突出质量、特色、贡献导向,全面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成效显著。

五年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量从2019年的43项提高到2023年的70项,上升幅度达62.8%。其中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项,实现了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零的突破;2021年获批面上基金11项,获批数量位居省内高校第二,增幅达367%,基础研究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连续三年获批率保持在20%以上,高于全国立项率14%的平均水平,省内工科院校获批立项数排名前列,《多方利益博弈下的稀土资源管制研究》《网络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国家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交叉领域研究,扩展人文社科领域向工科领域渗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攻克关键技术  解决“卡脖子”难题

学校瞄准国家重大工程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稀土、钨、铜、锂等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高精尖缺”集成和应用,以高端产品和终端应用为主攻方向,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先后形成一批填补产业链关键技术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

——杨斌教授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红轨”,是涵盖稀土永磁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大成者”;研发的超临界水蒸煤制氢耦合绿色短流程冶金技术,实现了煤炭到氢气再到金属单质的有序转化与多级利用,成功打造出以氢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绿色冶金技术创新链。

——罗仙平教授团队开发的有色金属选矿废水分级处理-分质分流回用关键技术,实现了矿山废水低成本循环利用,开启了环境敏感区矿产资源生态开发新模式。

——钟盛文教授团队开发的高比能快充整车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设计出具有高安全性和能实现20分钟快充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成功解决电动汽车产业动力电池面临的安全性和快充技术难题。

——唐云志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5G通讯用高性能铜箔制备关键技术,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转化,替代了5G高频高速铜箔国外进口,促进了我国高档铜箔的产业发展。

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技术—“红轨”在江西兴国落地转化

2022年2月首期1公里示范线成功挂车

紧跟行业需求  加速成果转化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及行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不断开创校地、校企科技创新转化新模式,学校先后与中科院、西部矿业、铜陵有色、中金岭南、江西铜业、江西钨业等上百家科研院所和大中型有色金属、钢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积极推行“百名博士教授进百企”行动,鼓励有知名度的教师到大型国有企业挂职担任技术高管,帮助企业在关键技术上攻关突破,推动学校创新技术在企业快速转化与应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益。近5年,签订校企合作项目合同1100余份,经费突破7.2亿元。

学校在稀土、钨、铜、锂等特色领域形成了技术核心专利群,转让转化70余项,累计转让金额超过2.6亿元。其中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技术在兴国成功落地,建设7.37公里的工程示范线,转化金额达1亿元。铜材料产业领域8项专利技术整体转化金额共计2750万元。此外,在硫化矿浮选技术、创新铜材制备、高性能铜箔、锂离子电池、有价金属回收等方面均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撬动工业产值近百亿元。五年来,我校在上述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其中2020年我校共有14项成果获得江西省科技奖励,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并以第一完成单位同时获得自然科学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一等奖,获奖总数位居全省第二;2022年度获一等奖4项,一等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8年获得一等奖,获奖总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二。

2020年江西省科技奖励大会获奖代表

引航智库建设  做好决策参谋

学校聚焦国家有色金属产业的战略发展需要,依托“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交叉学科优势,围绕稀土、铜、钨、锂等特色产业发展中战略性问题和产业规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政策超前布局规划,助力江西有色金属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获批“江西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江西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江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高校百强智库”——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院,是积极响应国家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繁荣发展江西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为服务国家有色金属产业战略制定、推动江西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效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战略性和储备性平台。尤其在稀土产业发展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已建设成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稀土产业研究机构之一。

——做“顶天立地”研究。学校全面参与了国家应对稀土贸易相关政策的制定,在稀土产业整合和升级、稀土产业监测体系建立、稀土储备、稀土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设立、稀土高端应用发展方向、稀土废弃矿山治理等方面,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交了深入详实的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及部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很多政策建议纳入到国家稀土行业的相关管理政策中,使智库研究全面融入决策、全面服务决策,实现供适所需,以“顶天立地”研究成果提升智库决策影响力。

——引“产业发展”航向。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导向,长期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产业发展资料,为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获国家和省部级智库研究成果奖14项,其中,智库成果《稀土产业管制研究》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和第三届江西省理论成果奖。30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为江西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高水平、多维度的参考依据。智库成果得到100%有效落地,为江西更好地建设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指明了方向。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创新管理体制  提升科研获得感

——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全面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升科研人员获得感。近年来学校修订《江西理工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服务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江西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平台管理办法》《江西理工大学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管理办法(试行)》等20余个科技管理文件,从学校引导、市场主导、政策激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出题,大力提升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面优化科研创新的发展环境,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仅2020年成果转化超过1.2亿元。

江西理工大学新修订文件

——以常态化科研调度会为手段保障科研工作稳中有进。学校近年来围绕科研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稳住科研经费两亿元基本盘,平台建设强实效,成果获奖大突破”的具体任务,通过常态化科研调度会,紧盯重点任务不放、一抓到底,定期调度重大事项,强化过程管理,聚力破题突围,带动发展全局,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责任感、紧迫感,形成科研管理高效运行的动力,真抓实干描绘好理工科研创新发展新画卷。

召开科研工作务虚会

召开科研工作调度会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江西理工大学将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立足特色领域,发挥特色优势,面向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策马扬鞭,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为深入推进稀土领域世界一流,区域最具贡献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文/科技处   编辑/曹泽)



上一条:【65周年校庆巡礼】深化交流合作 不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水平
下一条: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一行来校交流座谈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