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嘉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理学院教师
赖嘉龙老师自入校以来面向国家深空探测战略需求,利用国内外深空探测数据,开展月球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国际高水平成果,其间已经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6篇,论文合计被引用3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基金1项,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
赖嘉龙老师率先给出了嫦娥四号着陆区次表层结构,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行星科学界的高度评价,是嫦娥探月工程重要成果之一,获评Astronomy and planetary science领域2020年度Highlight成果在Nature网站上给予报道。他着力嫦娥探月工程自主数据分析及着陆区研究,为工程实施和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他使用国内外遥感数据,为嫦娥探月工程任务做数据服务,其研究成果为月球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和行星地质学领域的探索贡献了新的成果和经验。
科研感悟:每一步科研的足迹,都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勇敢叩问,是对人类知识边界的勇敢拓展。我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眼前的发现与成就,更在于它能为未来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篇章铺垫道路,为科学探索的无尽旅程点亮星光。
江庆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稀土学院教师
江庆政老师2018年入职江西理工大学教学科研岗,在岗工作6年,担任金属磁性材料及器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稀土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和SCI一区期刊J. Rare Earths和EI期刊材料导报青年编委,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西省“双千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人才,曾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二等奖、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
他主要从事稀土永磁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近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1项,企业委托项目3项。他深耕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为实现重稀土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联合企业开发了无重稀土高磁能积热压钕铁硼磁粉和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无重稀土52H牌号烧结磁体,满足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需求。相关的研究结果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作分会邀请报告,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荣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科研感悟: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实践的工作。作为一名从事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的目标不仅是追求知识和真理,还要服务于稀土磁材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持之以恒,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叶前林,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叶前林老师2017年入职江西理工大学,现担任商学院副院长,有色金属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团队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江西省科学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稀土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评审咨询专家、江西省外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CSSCI来源期刊审稿专家。
叶前林老师始终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战略和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有色金属重点产业链发展战略需求,积极为我校稀土领域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人文社科战略咨询应用方面的贡献支撑,在稀土产业价值链、教育与平台经济等交叉学科方向领域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近5年,主持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项,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江西省重点高端智库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1项,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入库1篇,在CSSCI、SCI等期刊发表学术教研论文27篇,成果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1)、江西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2022)、中国第十四届(2022)、第十五届(2023)会展经济研究国家一级学会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以及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省级政府公开发行内参《理论参考》、《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等全文转载。
科研感悟:在漫长科研道路上要有所建树,青年教师务必坚守“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中”的科研初心,砥砺奋进,矢志耕耘,才能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上展现新作为。
江宇豪,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第四党支部书记,国际汉语系主任
工作以来,江宇豪老师积极践行立德树人初心,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担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外国语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书记、国际汉语系主任,江西省语言学会理事,现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校院级项目4项,发表相关领域论文10篇。
江宇豪老师近年来主要聚焦于汉语二语习得、国际中文教学、中文国际传播等方向的研究,依托学院的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华文教育研究中心、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孔子学院等“3中心+1基地+1孔院”教学科研平台,围绕海外华文教育、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和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等三个方向,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组建中文国际传播开放研究团队,开展学术研究、智库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工作,通过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合作,致力于为中文国际传播提供更多基于科研成果的优质服务。
科研感悟:路漫漫其修远兮,科研是一条漫长的征途,需要群体智慧携手前进,感谢一路上团队专家及师友的支持、帮助与指导。愿未来继续努力,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苗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梁苗苗老师2019年入职以来,担任人工智能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入选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计划”。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遥感影像处理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教改课题1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IEEE TGRS、JAG、IEEE JSTARS、IEEE GRSL、Remote sensing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担任IEEE TNNLS、IEEE TGRS、JAG、Neurocomputing等期刊审稿人。
梁苗苗注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及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与人工智能专业、多维智能感知与控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申报与建设等工作。近期科研工作主要围绕遥感影像表征与地物识别展开,包括多样性语义表征与可学习原型聚类、多模态协同编码与完备性理论、异质置信融合与语义相关性对齐等。
科研感悟:“开阔学术视野、感悟问题本质、交流认知体系”是科学研究亘古不变的必备武器,愿我们不忘初心、从严从实、逐梦远航!
曾龙飞,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曾龙飞老师2018年入职江西理工大学教学科研岗,在岗工作6年,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铜材党支部书记,材料开发与应用和有色金属学报等期刊的青年编委,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级人才工程项目。
曾龙飞老师主要从事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地区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Materials & Desig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他深耕有色金属材料领域,助力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被金属材料领域国际知名专家正面引用和评价,引起广泛关注,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中作分会邀请报告。
科研感悟:静下心、沉住气,在开展科研路上排除种种欲望的干扰,抵御种种名利的诱惑,心无旁骛、惟精惟一,最终抵达科学的新领域新境界。
杨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教师
杨凯老师自2016年入职江西理工大学化工教研室,至今已工作8年。2023年入选江西省“双千”培养类科技创新高端青年人才。先后被聘为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江西省青年科协-环保与新能源专委委员、《Tungsten》中英文期刊青年编委、《Rare Metal》期刊青年编委、《稀有金属》期刊青年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青年编委和赣州市市场监管技术机构评审专家。
他主要聚焦于纳米光催化材料在污染物处理和能源问题上的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在内的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涉及稀土光催化材料的构筑、性能调控及应用等方面,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16篇SCI论文,涵盖了光催化材料的合成、性能评估及环境治理等多个前沿方向。此外,他还获得了4项发明专利授权及1项软件著作权,为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杨凯老师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还为江西地区的稀土、钨等特色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他的工作不仅促进了催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还为材料与化工学科的学科建设、博士点申请及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罗翔,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信息决策咨询专家,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罗翔老师一直秉承“有特色、接地气、能落地”的科研价值观,依托学校在有色金属领域的学科优势,以及赣州作为革命老区核心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内陆的直接腹地等地域优势,聚焦有色金属产业链高价值延伸、赣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研究方向开展持续追踪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他主持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课题20余项;主笔和参与撰写的智库报告累计10余次获得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赣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奖励9项;主编教材1部;被评为赣州市“最美社科人”。
科研感悟:兴趣是科研路上强大的驱动力,在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开展持续追踪研究必然会有收获。
孙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土木力学系副主任
孙政老师2018年6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同年7月入职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担任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委员、华东地区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常务理事、河流源头水生态保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委员;2022年、2023年荣获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24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扎根赣南苏区,围绕离子型稀土、钨等特色战略资源绿色高效安全开采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聚焦岩土体多相多场耦合、饱和/非饱和土体渗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开展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在物质点算法改进及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高校和军工委托项目3项;在IJNME、EABE、JNNFM、AMSS、Eng. Comput.、计算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ICTAM、ICOME、ICCM、BeTeq、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获BeTeq2024 Outstanding Youth Paper Award;指导研究生获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
科研感悟: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充满了未知,数值模拟正是一场将未知变为已知的旅程。每一次方程的建立、算法的优化、模型的精确,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每一次的创新与突破,都是耐心、细致与坚持的结晶。计算力学研究充满挑战,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向服务工程、走向应用迈出的坚实步伐。
张海辉,副教授、冶金工程学院教师
张海辉老师担任先进钢铁材料与冶金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所所长、高性能钢铁合金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连铸与铸坯质量控制、固废二次资源回收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著3项,专著1部,入选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和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曾获美国金属学会Marcus A. Grossmann Young Authors Award、TMS学会Champion H. Mathewson Award、全国高校冶金院长提名奖,以负责人或学术骨干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
张海辉老师开发了结晶器钢液初始凝固热模拟装置(mold simulation),使得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钢水初始凝固成为可能,有效解决了连铸过程中保护渣开发和工艺优化验证的难题。此外,他还发现了凝固传热信号与结晶器振动同频的现象,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发热元件均匀传热的热顶结晶器方法,为消灭或减少铸坯振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基于多段立式焙烧炉和羰基冶金,提出一种铁增值化回收及尾渣减量的稀土二次资源回收技术,为固废二次资源再利用贡献了新思路。
科研感悟:在科研之路上,每一次探索都是挑战与机遇的交织。对于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保持提问与思考的态度,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持之以恒,不断突破难题,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是我前行的动力。
(文/祝诚璐 图/各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