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校园传真>>正文
【身边的感动】吴倩茹:8年手写励志卡,为千余名学生定制个性化寄语
日期:2025年04月18日 10:04  点击次数:

本网讯 “突如其来的惊喜!收到吴老师送我的励志卡,心里特别高兴,感谢吴老师对我的关注和关心......”4月17日下午,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的肖莲发、钟琪、倪晨雪等同学在自己的朋友圈晒出了辅导员吴倩茹老师写给她们的卡片,引来了大家的点赞......在江西理工大学“桃李吴言工作室”的案头,一沓信笺、几支笔、一本写满学生情况的笔记本,构成了辅导员吴倩茹老师坚守8年的“育人角落”。从2018年至今,她累计手写1000余张励志卡片,将“愿你勇敢生长”的期许,化作每个学期最温暖的遇见。

“2018年寒假,学生们寄来的手写贺卡堆了满满一桌,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手写的温度不该只停留在单向传递。”吴倩茹回忆起初心,从此每年寒暑假,她都会提前梳理学生档案,特别是家庭贫困、学习困难、性格内向的学生,为每个人量身打造寄语:给2022级的学生写“莫急莫躁,一步一脚印,一日一成长,在该奋斗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给2023级的学生写“少年有梦,不应止于行动,更要付诸行动。”;给2024级的新生写“大学是开始,别怕,老师陪你一起成长。”;给2025届毕业生写“希望你做自信的自己,永远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去奔赴下一场山海。”。这些结合学生性格、经历的文字,没有模板,只有她对“每个学生都值得被用心对待”的坚持。

在学生们眼中,这些卡片是独一份的温暖。有人将它压在书桌玻璃下,有人把它收进专属纪念册,更有毕业多年的学生特意回校告诉她:“当年您写的卡片,至今还被收藏在家里的书柜中,每次回家看到,都记得大学时被老师放在心上的感动。”2015级学生简琴珍是第一批收到励志卡的学生之一,受到吴老师的影响,如今她也成为了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的一名辅导员。从收到卡片时的感动,到如今自己为学生写下寄语,她坦言:“吴老师用励志卡片教会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呼应。”

当被问及“为何在信息时代坚持手写?”吴倩茹说:“手机里的‘加油’会被刷屏,但纸上的‘加油’会被记住。”她算过,每张卡片从构思到书写平均耗时10分钟,8年累计耗时超过160小时——这相当于80场一对一谈心的时长,是她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情谊。

春去秋来,吴倩茹的笔尖从未停歇。信笺上的字迹或许会随时间变淡,但八年如一日的坚守,早已让“吴老师的励志卡”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心中的温暖符号。正如2019届毕业生林世和所说:“那些年收到的卡片,是大学时光里最温柔的注脚——原来被老师放在心上的感觉,真的能给人勇气去面对整个世界。”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守望,而我有幸成为他们青春里的‘写信人’。”暮色中,吴倩茹又写下新的寄语,窗外的玉兰树正抽出新芽。8年时光,1000余张卡片,她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匆匆而过的叮嘱,而是愿意花时间,把对每个学生的期许,都认真写在纸上、写进学生心里。

据了解,吴倩茹老师2015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辅导员,至今已有10年,而手写励志卡片的育人实践已坚持了8年,累计为千余名学生定制个性化寄语。作为“桃李吴言工作室”负责人,她也一直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融入励志卡创作,结合学生成长经历、专业特色,开展个性化关怀,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暂时的困难,不因挫折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希望。

(文/涂子萱 图/王宇辰)



上一条:毕业40年,我们回“家”啦!——冶金机械专业1985届校友毕业40周年返校聚会
下一条:我校举办2025年江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宣讲会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