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应急智慧,探寻构建现代韧性安全体系的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近日,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云岫观天地,应急护平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会昌县与寻乌县,在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中展开了一场探寻古今应急智慧的深度调研。
古堡兵防寓治水:军事智慧中的韧性工程
实践队员首站探访了明代军事要塞羊角水堡。斑驳的城墙成为队员们生动的教材。队员们实地考察发现,古人巧妙利用山势河形筑城,深挖地基,精工垒石,并运用特制黏合剂填充缝隙,使建筑兼具御敌与防洪双重功能——战时紧闭城门御敌,洪水来袭则开闸泄洪。这种“以守为防,寓防于守”的系统性风险治理思维,为现代城市防洪与综合防灾体系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范本。

实践队员在羊角水堡参观调研
畲艺匠心应万变:非遗技艺中的协同物用
在洞头畲族村。村中高耸的马头墙与纵横巷道,被证实是古老的防火屏障,有效阻隔火势蔓延。在苞茂第畲族文化展馆,精巧的竹编粮仓通过架空防潮、紧密防虫、锥顶排水的设计保障粮食安全。日常使用的斗笠、背篓,在紧急时刻可快速组装成应急担架,完美诠释了“物尽其用,化常为急”的应急哲学。而国家级非遗“摆字龙”传承人现场传授的“眼要亮、耳要灵、号令齐”舞龙要诀,更让队员们在亲身舞动中深刻体会到风险防控所需的警觉性、信息共享与团队协作的核心要素。

畲族文化展馆内,队员学习竹编粮仓的防灾结构

实践队成员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畲族摆字龙
古智新用护平安:智慧转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带着丰硕的调研成果,实践队“点燃”古今应急智慧转化之火。他们深入村户,细致记录传统建筑结构、竹编技艺与防火故事。在洞头乡文明实践站,队员们与孩子们一同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竹编,在制作斗笠、竹篮的过程中体悟“结构之力”与“巧思应变”的真谛。随后,在会昌筠门岭镇、寻乌三二五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队员们将羊角水堡的系统防御思维、畲族的协作精神等鲜活案例,转化为解读“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强化基层应急能力”的生动教材,让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队员入户访谈,聆听畲族老人讲述传统防灾经验

队员与孩子们在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竹编技艺
羊角水堡的斑驳城墙,铭刻着古人“以守为防”的生存韬略;畲乡翻飞的竹篾龙灯,舞动着“眼疾心齐”的应急协奏;洞头村落的马头高墙与草药秘方,深藏着化险于微的生存密码。江西理工大学的学子们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匠心解码文明基因,在古老智慧与现代应急的对话中架起转化之桥。(江西理工大学彭子晴、陈依琳、张雨琛、马健平、胡佳玲、蔡旭颖供图文)
http://jxjy.edu.china.com.cn/2025-07/11/content_43171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