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金倬冉 曾至炜)7月1日至6日,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红土青苗”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兴国县崇贤乡贺堂村,开展代写回忆录活动,收集村民散落在岁月里的乡土故事。
访乡野过往,察记忆诉求
“村里常住的大多是老人,年轻人外出务工,孩子只剩六年级以下的了。”在贺堂村生活五十余年的萧士贡,在自己村口的小卖部与队员们闲谈时的感慨,道出了村庄的现状。连续多年接待江西理工大学学子的他,对这份“陪伴式走访”格外珍视。

团队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贺堂村留守老人占比高,许多人亲历了乡村从土路到水泥路、从挑水喝到自来水入户的变迁,虽有记录个人经历与乡村发展的强烈意愿,却因缺乏书写能力和渠道未能实现。“能让后人知道老一辈怎么过日子、村子怎么变样,这事儿值得做。”村民们的共识,让服务队坚定了开展代写回忆录活动的决心。
记时光点滴,绘变迁图景
队员们带着笔记本和录音笔,挨家挨户走访。为让老人们打开话匣,大家先帮着扫院子、择菜,从“今年雨水够不够”“地里的玉米快熟了吧”等农活话题聊起,慢慢引导他们回忆过去的日子。
1958年出生的钟崇伟,担任村干部三十多年,家里还存着一摞泛黄的手写台账。原来贺堂村没有公路,只有一条人行小道,那时要汇报给上级全村信息,都靠他手写。“上到八十,下到一岁的村民情况我都至少抄过三遍,手指磨出的茧子比核桃还硬。”他翻着台账给队员看。如今,电脑屏幕上的电子表格一点即开,钟崇伟不断感慨着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办事比以前轻松许多。钟崇伟骄傲地向成员诉说着2016年时村干部带头完善贺堂村基础设施,2021年和江西理工大学校领导一起完善水利建设,解决村民饮水问题的故事。他强调关注民生是天大的事,希望青年要把知识用到实处,把先进技术引进乡村。

在村东头的老樟树下,1968年出生的廖彩连正把刚采的杨桐叶捆成小把。见成员来访,她擦了擦手上的泥土,说起年轻时背着竹篓上山砍柴的日子:“那时候天不亮就出发,路滑摔过好几次,现在路修宽了,三轮车能直接开到山脚下。”访谈结束后,大家举起相机,拍下老人和装满杨桐叶的竹篓合影,背景里的新楼房与老樟树相映成趣,成了时光变迁的生动见证。
承记忆温度,照振兴前路
十余位村民的口述故事,串联起贺堂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轨迹,碎片化记忆,共同构成了乡村变迁的“活档案”。
“您的回忆是贺堂村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会好好整理。”队员们向村民郑重承诺。接下来,团队将把收集到的故事汇编成《贺堂村记忆》回忆录,既为乡村留存历史底稿,也为青年学子理解乡村振兴提供鲜活素材。这场“用笔墨留存乡土故事”的实践,不仅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大思政课”,更让青春力量在守护文脉中践行“强国有我”的担当。
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5/07/133263233.html